深入推进“三城联创”。着力整治改善旧城区、旧居民小区环境,彻底解决“灯下黑”。提高城市园林绿化水平,建设一批公园(街头游园),丰富林种结构,对城区永久保留山体进行“彩色化、风景化”;提高城区街道树木密植度,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50%以上。建成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建立健全城镇大型公共基础设施安全监管体系,确保各类设施安全运营;加强城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管理,提升城镇历史文化内涵;加强城区机动车停车场、重要地段人行天桥、地下过街通道建设,逐步解决城区停车难和重点路段拥堵问题。
--由市住建委会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建设示范镇。7个省级、1个市级试点乡镇区域经济有较大发展,成为全市实施“一统三分”战略的先行镇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镇。
县市区建立1-2个农村劳动力培训基地,组织和引导30万农村富余劳力向非农产业、城镇和海外转移,使农村富余劳力转移总数达到10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过百亿元。
以“六改五通”(改路、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改垃圾堆放,通路、通电、通水、通沼气、通信息)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乡村面貌新变化。
解决86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沼气池10万口。积极发展小水电代燃料和新农村电气化。启动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
建设农村公路水泥(沥青)路面1万公里,实现100%的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和争取30%左右的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
加大广播电影电视、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宽带信息网络覆盖面和使用率;加强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提高保障覆盖范围。
--由市农办会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统筹考虑全市未来人口分布、生产力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落实市域主体功能区布局。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重点开发区域。增强产业创新和集聚能力,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
重点生态功能区。以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保护水质、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增强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提供生态产品的能力。
禁止开发区域。依据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引导人口逐步有序转移,实现污染物“零排放”,提高环境质量,使之成为保护自然文化资源的重点地区,点状分布的重要生态功能区,生物多样性和珍贵动植物基因保护地。
--由市发改委会同各县市区组织落实。
深入实施“一统三分”战略,支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推进“三个集中、六个一体化”建设。全面壮大县域经济实力。争取2-3个县(市)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
努力培育市场主体,大力实施“市场主体增量行动”和“回归创业工程”。大力推进“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力争每个县每年新增2-3家亿元以上工业企业。
--由市经信委、市发改委会同各县市组织落实。
紧紧围绕“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力争到“十二五”末全市贫困人口减少50%,贫困户户均建成一项特色产业项目或其它稳定增收项目,转移一个劳动力到非农产业,有一个科技明白人。
实施片区开发,继续做好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县建设、国家级连片开发试点建设,把扶贫开发片区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的示范区。
实现对农村贫困人口的全覆盖。每年完成1万人的扶贫搬迁任务和3000人的生态移民任务。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每年为全市24个重点老区乡镇解决一至两个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新一轮城区农村扶贫开发,实现“城乡通开、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由市农办、市扶贫办会同有关县市区组织落实。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
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水运网、航空网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形成“内畅外联、辐射全国、换乘便捷”的综合立体交通运输网络,把十堰建设成“一主两副五支”的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2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27公里,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十堰城区及县城出口与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实现一级公路连接;改造、升级一、二级干线公路2000公里,配套桥隧5000延米,加固改造病、危桥800座。所有干线公路达到二级以上标准,争取80%的乡镇政府所在地通二级以上等级公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