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0年,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及闵行基本建成现代化新城区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公共服务均衡多样、社会管理民主多元、社会治安综合联动的社会建设体系。
四、闵行区“十二五”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
以社区为载体,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突出公共服务均等共享、社区民主自治运行、社会组织依法自主发展、社会管理联动推进、社工人才强化发展,把社区建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民主自治、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重点任务包括六个方面:
(一)加强公共服务载体建设,完善社会公共服务网络
1、加强区公共服务中心建设管理
高标准建设区新公共服务中心。按照“应进必进、集中办理、统一管理、信息共享、便民高效、公开透明”的原则,将各部门行政审批事项集中到区公共服务中心,实行“受办一体化”操作,为企业、市民和社会组织提供方便、快捷的“一门式服务”。建设“区网上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区网上行政审批平台功能,全面实现行政审批管理服务的“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网上监督”,形成物理平台与虚拟平台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运行机制。理顺区镇两级公共服务管理体制。创新服务管理,将镇、街道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逐步纳入区公共服务管理体系,作为区公共服务中心的二级中心,统一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的服务标准、管理体制和业务归口,促进全区公共服务管理各项工作更加规范、有序、优质、高效的开展。
2、继续深化社区“三个中心”建设
进一步强化社区“三个中心”的服务功能,继续推进“三个中心”标准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促进政务服务、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的有机结合。完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深入推进规范化建设,按照“就近”原则,把涉及市民的审批事项逐步下放至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办理,力争到“十二五”期末,把可以下放到各街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受理的事项100%下放,全面实现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一口受理”,进一步方便市民就近办事。深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涵建设。在夯实标准化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设,以信息化为依托,探索完善全科医师家庭服务责任制,社区全科医师与家庭签约,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公共卫生服务,形成健康“守门人”职责,促进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推进家庭病床、老年护理、居家照料、临终关怀等上门服务,实施基本药品目录制度,促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运行机制,以绩效为抓手,进一步提升社区服务效率。强化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辐射功能。加快推进文化服务向城乡社区居民延伸,提高文化活动的普及率和辐射面,探索创新“政府主办、社会协办”的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行机制,打造项目化、品牌化的社区文化服务模式。加强社区教育建设,整合开发社区教育资源,打造社区教育特色与品牌,完善终身学习服务体系。
3、加快推进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建设
加快社区生活服务载体建设。以社区生活服务中心为载体,整合各类社区服务资源,拓展社区生活服务功能,建立社区生活服务热线与社区生活服务网,有效联系供需双方、充分满足居民需求、适度引导居民消费,使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成为就近集散社区服务资源、托底保障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有效平台,至“十二五”末,每个街镇建成1-2家标准化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完善社区生活服务多样化功能。围绕满足社区居民公共服务和多样性生活服务需求的目标,研究制定社区生活服务基本目录,重点组织开展好社区福利性服务、便民利民生活服务、社会化组织服务以及社区居民互动服务等。创新社区生活服务特色化项目。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可根据社区实际情况和居民需求特点,发掘社区资源和潜力,因地制宜自行开展其他类型的社区生活服务,并积极策划具有前瞻性、创新性、示范性的特色社区生活服务项目。
4、重点打造“十五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
科学构建社区生活服务圈。根据街镇规模和实际特点,因地制宜、合理构建“十五分钟社区生活服务圈”,探索社区生活服务中心服务站点向居民区延伸,加快推进行政服务、文化服务、卫生服务等向城乡社区居民延伸,合理规划“社区老年人综合服务中心”、“居民健康自检小屋”、“爱心超市”等设施布点,扩展社区公共服务的可及性,逐步引导基本公共服务重心向社区、家庭下沉。着力加强社区生活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在延伸社区“三个中心”功能的基础上,加强与相关企业及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完善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银行、邮局、超市、菜场、养老机构等社区生活服务设施建设布局,尤其是要着力完善大型居住区商业、交通、通讯、邮政、金融、环卫等服务设施布局,满足市民的生活所需,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就近、便捷的社区服务。将社区服务设施配套纳入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明确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项目建设责任主体。
(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破解双重二元结构
1、加快提高农村居民公共服务水平
推进农村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引导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向农村倾斜,缩小城乡之间在基础教育、公共医疗、文化体育等基本公共服务资源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提升服务功能,加强菜场、邮局、银行、超市等村民急需的基本商业设施的布点协调和规划落实工作,保障农村居民的生活便利,努力实现城乡均等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水平,以信息化技术为平台,加快农村卫生一体化管理,落实农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健康管理,促进城乡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农家书屋”和农村健身家园工程建设,鼓励企业和学校的文化、体育设施向村民开放,加强文化下乡的配送力度,增加文艺演出、公益电影等对农村地区的输送力度,组织特色基层文化团队,丰富农民文体生活,逐步建成布局合理、门类齐全、功能齐备、便捷有效的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网络。
2、逐步提高来沪从业人员公共服务水平
推动区域公共服务资源向来沪从业人员开放,推行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公共服务投入、评价和考核体系,逐步实现按照常住人口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加强来沪从业人员基本公共服务。着重解决有稳定居所和固定工作的来沪从业人员最迫切的民生问题,切实保障来沪从业人员享受就业培训、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公共体育、计生生育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合法权益。保障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教育公平。坚持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确保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重视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后的继续教育。保障来沪从业人员公共卫生安全。以来沪从业人员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构建来沪从业人员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来沪从业人员激励型保障制度,确保来沪从业人员生命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加强来沪从业人员与社区融合互动。通过多渠道、多层次组织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来沪从业人员与本地居民之间的社会交往,促进来沪从业人员在居住社区的融合与互动。加快来沪从业人员公共租赁房建设。加快破解“新二元”结构。积极开展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针对本区“新二元”结构的特点,以解决源头性、根本性和基础性问题为切入点,通过采取完善体制、创新机制、科学规划、业态调整、人口调控、合理布局、结构优化、素质提升和统筹发展等一系列措施,探索破解“新二元”结构新途径、新模式,确保对本区实有人口均等化服务、全覆盖管理的试点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