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进医学学科建设
制定实施新一轮医学学科建设计划,加强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借助全国、全市优质高校学科资源,依托三级医院学科人才资源优势,培育区域优势学科及特色专科。重点学科建设要因地、因院制宜,根据市场需求及实际情况,确立对区域医疗卫生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重点学科。各单位的重点学科建设要结合自身学科优势,突出自己的专长,在本区域内占领主导地位,各单位间优势互补,提升我区医疗卫生整体实力,使有限的卫生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
(二)夯实卫生人才队伍基础
加强公共卫生、全科医学、中医学、康复、护理、药学、院前急救、卫生管理、医学信息等薄弱领域的人才配置和培养。继续完善各类卫生人才的引进机制,重点加强全科医生、急救医生的引进力度。建立区域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加强卫生人才资源整合。健全在岗培训制度,建立支持学科人才发展的政策机制,鼓励青年医学人才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开展科研攻关,提升业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医务人员的合理流动,促进不同医疗机构之间人才的纵向和横向交流,探索注册医师多点执业。做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相关工作,培养高质量的临床医师队伍。
(三)注重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利用上海市医学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平台,为闵行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制定吸引国内外优秀医学人才入驻闵行的鼓励政策,加大医药卫生领域高级知识分子和专家的引进力度,以上海新虹桥国际高端医疗服务机构集聚中心建设为平台,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服务闵行。
探索建立闵行区卫生系统高层次人才奖励办法,采取政府财政、用人单位共同出资的方式,建立专项奖励资金,对学科特殊人才、综合医院业务科室主任、高级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等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业务水平突出的高层次人才实施奖励,发挥高层次人才对闵行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八、建设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
(一)建设和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
按照国家颁布的健康档案基本架构与数据标准,为本区常住居民建立包括个人基本信息和主要卫生服务记录两部分内容的电子健康档案,结合闵行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内容,逐步完善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健康相关信息的采集和储存。提高居民电子健康档案覆盖率,到2012年,户籍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90%以上,外来人口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50%。
(二)加强和完善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大力推进区域医药卫生信息化建设,实现统一高效、互联互通,为居民享有方便、高效、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提供信息支撑。以公共卫生专业机构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快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以医院管理和电子病历为重点,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以建立居民电子健康档案(eHR)为重点,推进标准化社区卫生信息系统建设;完善药品安全监管、药品采购供应和使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网络;加强新农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等功能;运用信息技术,为区域医疗联合体和家庭医生制度的运作以及临床用药的使用分析和监管提供平台支撑和信息服务,同时进一步规范财务监管和绩效考核工作。建设并完善全区联网的卫生信息网络和数据交互平台,实现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与“医联网”的互联互通,进一步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对电子健康档案信息的完善和利用,实现患者和医疗机构的互惠互利,通过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医疗服务和健康信息交换共享,促进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业务协同,减少不必要的重复医疗,提高检验检查、专病诊治等优质资源的利用效率。加强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市级平台、医联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运用3G技术打造闵行区医疗卫生无线信息平台,探索依托无线信息平台的医疗卫生服务新模式、新机制,为全科团队服务和家庭医生制度等各项工作提供便捷的支持服务,提高服务效率及质量。建设闵行健康网,全面实施网上预约及付费、健康咨询、健康教育等居民互动健康服务。加强信息挖掘利用,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监管平台,促进医疗卫生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
(三)构建数字化医疗服务和全程健康管理体系
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从单纯防病治病向健康综合管理转变,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以卫生信息平台为支撑,逐步形成连续、动态、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模式,实现 “记录一生、管理一生、服务一生”。完善计划免疫、妇幼保健、学校卫生、传染病防治、慢性病管理、精神疾病防治和伤害、重症预警、康复管理、老年护理信息系统建设,构建覆盖全区公共卫生专业站所、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和农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程健康管理体系。基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建立疾病高危人群筛查机制、慢性病随访管理机制、特殊人群(孕产妇、儿童、学生、老年人等)卫生服务管理机制;建设居民网络互动平台,开展网上预约、网上付费、在线健康咨询等服务;利用3G技术和平台,拓展健康网上服务项目,提高居民获取自身健康信息的便利程度,增强与医务人员的互动。强化居民自我健康管理,完善自助式健康体检屋、儿童健康屋的设置和布局,引导居民主动参与健康管理。积极引导健康管理非政府组织发展,加快社区健康管理志愿者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健康自我管理组织(社团组织)作用,深化社区居民健康自我管理。探索以社区为基础的慢性病人自我管理模式,提高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意识和参与度。大力开展健康教育,培育市民健康生活方式。通过健康管理信息数据多点实时采集和资源共享的运用,优化健康管理流程,以健康为中心、覆盖人生各阶段,建立“全程健康干预”模式,实现社区卫生服务由“发病管理”向“发现管理”转变。建立健康信息定期分析制度,为制定区域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明确卫生工作重点提供参考和依据。
九、推进上海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