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在全省率先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制定评估标准,加强专项督导,将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的比例作为市对县市区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指标。全市创建省级示范高中11所,市级示范高中11所,市级以上示范高中占公办高中总数的64%,基本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高中教育资源的需求。
--职业教育加快发展。以就业为导向、普职协调、中高职相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13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学校被评为省级示范学校,7所学校被确定为省级实训基地,8个专业创建为省级品牌专业。整合市属中职学校资源,启动宜昌市职教园建设。高职在校生规模达到17000人。广泛组织实用技术培训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成效,市教育局被评为“全国成人教育先进单位”。
--教育改革深入推进。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全面建立,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促进教育公平机制基本建立,全市每年救助贫困学生超过100万人次,年救助总额超过2亿元,全市25000余名农民工子女有95%以上在公办中小学上学,全部免收杂费和借读费,全市特校学生实现免费教育。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基本理顺,将各部门举办的6所市直及区属中职学校划归市教育部门管理。葛洲坝集团等企业办中小学整体移交地方政府管理,我市企业办中小学历史结束。
--素质教育全面实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广泛开展“文明伴我成长”等一系列德育实践主题活动,为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发挥了重要作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课程体系不断完善,评价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全国产生积极反响,我市在全国中考改革经验交流会上介绍经验,《人民教育》以专题形式全方位推介我市中考改革的经验。高效课堂创建取得成效,掀起了“向课改要质量、向课堂要效率”的教改热潮,初步形成具有宜昌特色的各学科教学范式。共承担并完成100余项课题任务,其中10余项被列为国家级重点课题。
--教师队伍建设全面加强。坚持每年开展“师德教育月”活动,每年评选表彰100名师德标兵。加强教师培养培训,连续两年组织优秀校长110余人到华东师大集训,连续两年开展中美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举办宜昌首届校长论坛活动,教师职业道德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断提升。采取结对帮扶、定期支教、名师带徒、对口交流、巡回讲学、挂职学习等多种形式,大力实施城乡教师援助工程,促进教师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交流,覆盖学校达到362所,占全市中小学总数的64%,参与活动的市县两级优秀骨干教师达到4195人,占市县两级骨干教师总数的73%,参加交流、培训、拜师、挂职学习的农村学校教师达到13013人,占农村学校教师总数的57%。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宜昌名师”、“宜昌杰出校长”、“市级学科带头人”和“明星班主任”评选活动。
--教育现代化步伐加快。“农村初中改造工程”、“校舍安全工程”等各项专项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全市用于农村定点学校建设资金达5亿元,实施项目200个,改扩建校舍面积80万平方米,学校整体办学条件跃上新台阶;基于互联网和交互式电子白板的“班班通”建设在全省率先推进,全市中小学共有4357个教学班实现“班班通”,占全市中小学班级数的60.99%;中小学常规技术装备标准化基本实现,受到教育部、省教育厅好评。直属学校建设步伐加快,投入改造资金2.83亿元,改、新建项目88个,改、新建面积20万平方米,修建塑胶运动场16个。
--教育管理成效突出。扎实开展县市区政府教育工作责任目标考核,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目标考核制度,率先设立“教育工作创新奖”。扎实开展“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区”创建活动,全省4个“人民满意的教育县市区”,我市占3个。宜昌成为全省唯一的“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全覆盖的地级市。校园安全管理全面加强,设立学校安全管理内设机构,实施安全责任书制度,建设校园视频监控系统,100%的中小学实行了校园方责任险,70%的学校创建为“平安校园”。语言文字工作迈上新台阶,2007年我市通过国家二类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
“十一五”时期,宜昌教育工作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主要有以下几条:
--坚持优先发展。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经费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