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宜昌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提升职业教育综合实力。加大经费投入力度,重点用于建设职业教育学校基础设施、实训基地。大力推进劳动预备制度和就业准入制度。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努力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加强教学管理与研究,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教学过程及质量监测体系,不断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严格学籍管理,规范招生录取程序。

  --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健全职业与成人教育培训网络,抓好“普职成”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工作,广泛开展转移就业培训、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在职岗位技能培训,每年培训农村新增和剩余劳动力20万人次,培训下岗失业人员10万人次,90%以上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接受职业培训,取得“绿色证书”。

  (五)高等教育

  --支持三峡大学发展。将三峡大学建成办学实力稳居省属高校前列,在水利电力行业及中部地区有重要影响的水电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通过5-10年的努力,三峡大学进入全国地方高校排名前100位。到2015年,本科生规模为22000人左右,硕士生规模达4000人左右,博士生规模为100人左右,外国留学生1000人左右,成人教育规模维持在20000人左右;教职工规模2650人,其中专任教师185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及有副教授及其以上职称的达到45%以上。三峡大学科技学院在校生规模达到13000人,学科结构合理、专业设置灵活、办学特色鲜明、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省内有较高知名度的独立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考察验收。

  --加快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努力建成与省域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在全国有较大影响的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到2015年,全日制普通高职在校生规模12000人;建设一批集教学、生产、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和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开放性实训基地。建成5个国家级实训基地、5个省级实训基地;具有“双师”素质专业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力争建成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2个省级教学团队;省级精品课程达到10门左右,力争创建2~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开发高职高专教材5~10部,力争1~2部成为国家高职高专规划教材,10部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规划教材。

  --重点建设三峡旅游职业技术学院。努力建设成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三峡区域的旅游人才培养基地、湖北省新型旅游人才摇篮和鄂西圈旅游科学研究中心。到2015年,校园占地500亩以上,校园基础设施完善,实习实训条件一流;在校高职生4800人以上,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和教学新秀为主体的、专业与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梯队;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和省政府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整体实力较强,专业特色鲜明,办学效益显著,进入全国同类院校先进行列。

  --支持三峡电力职业学院发展。按照省级示范院校重点专业建设标准,打造电力技术专业群、建筑工程专业群、机电技术专业群、经济管理专业群,形成以电力类工科专业为主体,兼顾相关行业的经济、管理等专业协调发展的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体系。建立新能源应用技术研究机构。到2015年,全日制高职在校生6000人以上,每年完成企业和社会培训8万人·天以上,努力建成特色鲜明、省级示范、全国知名,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科技服务于一体的高等职业学院。

  (六)特殊教育

  --加强特殊教育学校建设。加快建设市特殊教育学校,把市特校建设成集教育、康复、就业为一体,在校生规模400人的特教中心,发挥示范作用。切实办好县市特殊教育学校,加快特殊教育学校项目建设。提高特殊教育学校公用经费标准。加强特殊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待遇。

  --不断提高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完善随班就读制度,加大对家庭困难残疾学生资助力度,逐步实施残疾学生高中阶段免费教育。全市三类残疾少儿入学率保持在90%以上。

  --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发展残疾人高中阶段教育,加强康复教育,开办多种形式的适应残疾学生需要的职业教育培训,因地制宜开办残疾儿童学前教育。

  (七)终身教育

  --建立健全终身教育体制机制。将终身教育体系建设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精神文明建设总体目标。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健全继续教育激励机制,推进继续教育与工作考核、岗位聘任、职务评聘、职业注册等人事管理制度的衔接。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