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群众体质明显提高。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率为95%,优秀率为25%;在校学生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率为90%以上,优秀率为20%,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三)城乡公共体育健身场地设施不断增加。各类体育场地达到800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1平方米。全区100%的社区、行政村建有公共体育设施;60%的街道(镇)建有社区体育服务中心或健身俱乐部;50%的城市公园、郊野公园建有健身场地设施;有开放条件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率达到70%;改善各类公共体育设施的无障碍条件,各类体育设施的开放率和利用率有较大提高;形成各级各类体育设施布局合理、互为补充、覆盖面广、普惠性强的网络化格局。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坚持开展经常性、传统性、品牌性的全民健身活动,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大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简便易行的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化全民健身品牌活动,100%的镇(街道)创建体现区域特色和风采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使健身活动项目更加丰富。
(五)完善全民健身体育组织网络。充分发挥行政管理网络、社会团体网络、体育协会网络和基层体育组织网络在全民健身社会管理中的作用。100%的镇(街道)建有体育组织;行政村 (社区)全民健身辅导站组织化程度大幅度提高;30%的体育协会逐步实现实体化;全民健身辅导站和社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有较大发展。形成覆盖面广、包容量大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网络。
(六)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发展。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注册管理工作,获得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证书人数达到3000人以上。广泛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学校教师、社区大学生、大学生村官开展义务健身辅导,逐步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全区、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七)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不断完善。通过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组织活动等形式,大力宣传推广科学健身方法,积极开展体质测定、运动能力评估。通过对广大市民进行日常体质测试,依据个人状况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增强全民健身的吸引力,提高全民健身质量和水平。
(八)全民健身服务业蓬勃发展。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需求,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在加强体育公共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的同时,不断增加体育市场供给,规范健身市场,积极引导和探索全民健身消费渠道,促进体育健身消费水平明显提高,向人民群众提供健康丰富的体育健身品牌和健身服务企业,健身服务从业人员水平不断提高,打造公共体育服务网络化、信息化平台。
三、措施和保障